
資料圖:在中國商飛公司試飛中心祝橋基地機庫內,工作人員對C919客機進行首飛前的檢查維護。
從諾貝爾獎得主到跨國企業總裁,從知名作家到業內資深專家,各國“大咖”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科技創新盡管還有很多空白和“短板”,但正在政策指導及自身優勢基礎上腳踏實地前進,未來有望成為全球科技發展的主導力量之一。(6月28日新華網)
中國創新成果,世界刮目相看。使用中國自主芯片制造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登上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首;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首款按照最新國際適航標準研制的干線民用飛機C919翱翔藍天;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飛向太空;世界最大的基因庫“中國國家基因庫”正式投入運行;被譽為“中國天眼”的FAST射電望遠鏡落成啟用;我國自主研發的遙控水下機器人“海斗”號潛深達到10767米,首次進入萬米時代;2016年,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110萬件,我國成為繼美國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個發明專利擁有量超過百萬件的國家……越來越多的中國創新成果吸引世界眼球,令世界震撼和贊嘆。
凡事有果,必有其因。緣何各國“大咖”看好中國創新前景,在筆者看來,主要原因是三個方面:
一則是中國創新所取得的顯著成就。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不斷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邁上新水平,讓世界越來越感受到中國雙創發展的新氣象、新活力、新作為。來自科技部統計表明,2017年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2.2%升至57.5%,國家創新能力排名從2012年的第20位升至第17位。來自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志發布的一項指數顯示,中國機構正引領世界高質量科研產出。在全球100家科研產出增長最快的機構中,有40家來自中國。美國《華爾街日報》刊文稱,中國正努力重現歷史輝煌,在科技創新上“重回世界之巔”。
二則是中國創新所呈現的人才引擎。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也是創新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因素。誠如多位受訪者說,中國科技創新的加速發展得益于一系列有利于高精尖人才培養、使用、激勵和競爭的機制,讓創新的土壤更加肥沃。放眼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強調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統籌國內國際資源,實行引才、育才和推送人才并重,注重發揮國家龍頭工程示范引領作用,突出“高精尖缺”導向,旨在發現、培養、集聚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社科人才、企業家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引進1萬名左右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來華)創新創業,遴選支持1萬名左右急需緊缺的國內高層次人才,每年培訓百萬名高層次、急需緊缺和骨干專業技術人才……“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實施重大人才工程,一支梯次合理、素質優良、具有一定開拓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隊伍,正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加快集結。如今,“走,到中國去”“回到祖國去”成為新的風尚,中國正成為全球人才競相創新創業的沃土。受邀擔任上??萍即髮W特聘教授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維特里希在回答“為什么選擇中國”時就表示,“中國科研環境越來越好,我沒有理由不選擇中國?!?/p>
三則是中國創新所具有的開放視野。不拒眾流,方為江海?!白灾鲃撔率情_放環境下的創新,絕不能關起門來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痹谥袊茖W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如是強調。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不斷發展,國際科技合作越來越深入,全球范圍的科技創新合作已成為世界科技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通過國際科技創新合作,不僅可以促進國際間科技創新資源的互補共享,更好地整合優化全球科技資源和要素,還可以充分利用各國的比較優勢,降低科技創新的成本和風險,提高創新效率和水平。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有18.7%的美國科研人員經常與中國同行合作,中國位居科研合作伙伴之首??梢哉f,深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主動布局和積極利用國際創新資源,努力構建合作共贏的伙伴關系,為我國搭建了一個匯聚全球創新資源,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的平臺。
回望過往來路,更能感知前行方向。實踐證明,具有創新稟賦的中華民族正加速邁向創新型國家的行列。站在新時代,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條件和能力搶占制高點、把握主動權。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下,13億多中國人民接續奮斗,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就一定能夠向著世界科技強國不斷前進,早日建成創新型國家、建成世界科技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