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港訊 今年以來,港北區把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產業扶貧、基礎設施建設、易地扶貧搬遷、發展村集體經濟四個“硬骨頭”,多管齊下打好扶貧“組合拳”,為打贏脫貧攻堅戰邁出堅實步伐。 夯實產業扶貧 增強造血功能 港北區在龍頭企業帶動扶貧、“以獎代補”扶貧、探索資產收益扶貧、產業扶貧保障等方面下足功夫,強化扶貧措施,創新體制機制,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積極打造產業扶貧示范基地,夯實產業扶貧基礎,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破解貧困戶增收瓶頸,增強“造血”能力。同時,注重加強扶貧車間建設,大力發展“長線+短線”產業組合、鄉村旅游、“訂單農業”,確保增收致富有可持續的“源頭活水”。 目前,該區所有行政村(含農村社區)都成立了村民合作社,每個鄉鎮(街道)均打造了2個以上產業扶貧示范基地,共有45個產業扶貧基地,其中35個貧困村有28個建立了扶貧產業基地。創建就業扶貧車間6家,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200多人,有效促進了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 該區還按照“一村一策”思路,以村民合作社為發展平臺,大力推行“村黨支部+村民合作社+專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多元化發展土地產權流轉服務、物業租賃、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等產業,著力破解村集體增收難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截至今年5月底,全區102個行政村有集體經濟收入的村有42個,其中貧困村21個,總收入達97萬多元。 抓實易地搬遷 挪“窮窩”奔富路 “從老家搬到老鄉家園后,工作很好找,生活比以前方便多了?!苯?,居住在港北區易地移民搬遷安置小區老鄉家園的覃國講告訴記者,他們一家從中里鄉山花村搬出來后,夫妻兩人都找到了工作,月收入加起來4000多元,2017年成功摘下了“窮帽”。 為攻克易地扶貧搬遷難題,該區將移民安置小區定在交通便利、靠近產業園區、配套設施完善的根竹鎮根竹街,既改善移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又解決其后續就業及子女入學等問題。為了讓搬遷戶穩定脫貧,港北區抓好抓實易地搬遷后續發展,確保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該區在老鄉家園創建就業扶貧車間,引進廣西港雄勞保用品有限公司入駐扶貧車間,吸納貧困戶100多人就近就地就業,貧困戶每月戶增收2000多元。在老鄉家園流轉500畝土地,通過“黨支部+產業聯盟合作+公司+貧困戶”的模式,發展水果種植、休閑旅游、農家樂等項目,投資形成的分紅折股量化給搬遷戶,吸納有勞動能力的搬遷戶到基地務工,讓搬遷戶共享產業發展紅利。 打好組合拳 補齊攻堅短板 港北區把脫貧攻堅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起來,推動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著力營造舒適優美的人居環境。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積極改善鄉村面貌,完善配套功能,補齊脫貧攻堅短板。今年該區計劃籌資1.32億元實施162公里鄉村道路提檔升級工程,繼續推進20戶以上自然村(屯)通屯道路建設大會戰,提高道路硬化率,解決好群眾出行難、運輸難問題。深入推進改廁、改廚工程,搞好村屯綠化美化,實現農村環境整治新提升。截至5月底,該區2018年(第一批)財政扶貧資金分配交通項目827萬元,實施24個項目已開工7個;投入1033.4萬元財政獎補資金建設基礎設施項目46個,已開工6個;投入73萬元實施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項目3個,已開工2個;計劃實施394戶危房改造工程,已開工112戶;投入257.92萬元,實施移民建設項目1個和民族宗教事務項目11個,開工項目11個。 在破解公共服務難題上,該區通過落實醫療保險惠民政策,提高低保、殘疾補貼、大病救助標準,實行家庭醫生簽約全覆蓋等方式,織好保障網。其中,每年投入約380萬元為約2.4萬人購買“健康扶貧保險”,確保實際報銷比例達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