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擁3000畝荷花景區,邊賞花、聽音樂,邊吃小龍蝦,是一種新興的鄉村旅游體驗,也是我市稻蝦綜合種養產業帶動旅游業發展的一個真實寫照。今年的荷花文化旅游節,覃塘區創新舉辦小龍蝦啤酒音樂節,吸引八方來客暢游美麗鄉村,推動鄉村旅游業發展。
今年以來,我市把稻蝦綜合種養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抓手,確立了在“十四五”期間實現“百億元漁業”的目標,著力打造“中國南方小龍蝦之鄉”,力爭到2023年全市稻蝦綜合種養面積達30萬畝,實現蝦年產量4.5萬噸以上、鮮蝦銷售收入22.5億元以上;全市創建連片300畝以上稻蝦綜合種養示范基地20個,形成貴港市稻蝦綜合種養產業發展新格局。
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稻蝦種養”為推進鄉村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產業支撐。7月29日,烈日炎炎。記者在平南縣東華鎮新田村稻蝦綜合種養示范基地看到一派熱火朝天的施工場面,一邊是工作人員管理育苗基地的忙碌身影,另一邊是挖掘機在稻蝦田開挖養殖溝,道路、水渠等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有條不紊進行。這是該縣推動稻蝦綜合種養產業項目建設的一個縮影。
東華鎮氣候溫和、光熱充足,有東平、盆古兩個水庫和一條秦川河,發展稻蝦種養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東華鎮副鎮長凌彬洋介紹,全鎮規劃發展稻蝦種養3500畝,其中新田村、關塘村連片點1600畝,東平社區連片點1000畝。新田村作為該縣示范區,第一期投資2500萬元,占地1200畝,目前已建成稻蝦田600畝,投放蝦苗1650公斤。投產后,小龍蝦畝產預計可達150—200公斤,畝產值6000元以上。
平南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梁斌春介紹,該縣結合一、二、三產業促進稻蝦綜合種養產業的發展,通過建立小龍蝦一條街、引進小龍蝦加工業,以夜宵及冷鏈的方式多渠道擴大銷售,并在當地職業學校開設小龍蝦種養專業,成立小龍蝦研究中心,結合水產特色產業發展,打造全域旅游業,促進鄉村振興。截至7月28日,該縣已流轉土地35515畝,占市下達該縣任務的118.38%;已撥付22977畝用地租金1822萬元,集中開工建設種養基地32個2.26萬畝,已建成稻蝦田2255.5畝。
桂平市稻蝦綜合種養產業項目也在井然有序地推進。截至7月25日,該市流轉土地33613.9畝,已建成稻蝦田3000畝。其中湘營農資科技有限公司和廣西敖廣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率先在桂平實行小龍蝦反季節養殖,分別建設了500畝、400畝稻蝦基地,2020年平均畝產為180公斤,每畝純利潤5000多元。港北區大圩鎮莊潤稻漁共育基地、新圩稻蝦綜合種養基地、羅碑村稻漁綜合種養基地等陸續完善并投入使用。港南區已簽訂稻蝦種養土地流轉協議2萬多畝,將在新塘鎮、東津鎮、瓦塘鎮等地建設種養示范基地。各縣(市、區)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發展稻蝦種養,實現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穩糧增效的效果,同時促進農業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和農民增收。
“稻蝦種養”旺旅游。盛夏,在覃塘區龍鳳村“荷美覃塘”景區,徐徐清風吹拂著楊柳,薄薄的水霧籠罩著小荷尖角。一到周末,這里游客絡繹不絕,千畝荷園、阡陌稻田、縱橫水域,宛如一幅恬靜的田園畫。
今年以來,覃塘區圍繞打造“中國南方小龍蝦之鄉”的目標,充分利用現有農業資源優勢,與廣西三超農業投資有限公司、貴港市金祥龍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簽訂了項目投資合作協議,推進1.5萬畝稻蝦綜合種養產業發展。隨著稻蝦產業的發展壯大,覃塘區試點推進鄉村旅游,走全域旅游的新路子,在今年的荷花文化旅游節創新舉辦小龍蝦啤酒音樂節,真正實現了以“小龍蝦”帶動“大產業”。
今年,市委、市政府把稻蝦綜合種養產業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產業興旺的一項重點工作來部署,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落實。截至6月底,全市完成土地流轉面積10萬多畝,招商引資簽約稻蝦種養面積約8.383萬畝,其中桂平市2.047萬畝、平南縣2.326萬畝、港北區1.363萬畝、港南區1.253萬畝、覃塘區1.394萬畝。目前,稻蝦項目全面進入稻蝦田施工建設階段,預計8月底前完成養殖溝、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9月中旬前投放親蝦,11—12月捕撈蝦苗用于大田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