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港北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港北區第五次黨代會以來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記者從剛剛閉幕的港北區第六次黨代會上了解到,該區第五次黨代會以來,全區上下奮發進取、激流勇進,在搶抓機遇中乘勢而上、在轉型攻堅中砥礪前行。
五年耕耘,收獲滿滿。一個個大項目落地生根,一個個產業茁壯成長,一條條幸福路連接千家萬戶,一棟棟新樓房鱗次櫛比,城鄉舊貌換上了新顏,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經濟發展持續向好,社會大局和諧穩定,人民群眾安居樂業。港北區先后榮獲“廣西科學發展先進城區”“廣西高質量發展先進城區”“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區”“自治區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等榮譽稱號,一個現代化新興產業城正加速崛起,推動“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以優異成績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今年一季度,該區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0.7%,財政收入同比增長14%,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2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6.6%,主要經濟指標繼續排名全市前列。
打造黨建品牌 建強堡壘激活力
港北區創新推行“黨建引領、先鋒物業”管理模式,區、街道、社區和小區四級聯動整體推進,通過黨組織引領物業行業管理、黨員居民參與物業公司評價考核、轄區單位提供志愿服務等措施,整體提升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水平,破解城市基層治理難題?!笆濉睍r期,該區已建成133個小區“紅色一家”。
該區緊扣基層黨建“提質聚力”主線,通過實施區本級自主建設一批、PPP項目融資建設一批、市級財政補助新(擴)建一批等“三個一批”工程,投入近1.8億元新(擴)建89個村級黨群服務中心,推動村級黨群服務中心擴容提質。建立健全“村黨支部——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三級聯動治理體系,凝聚合力促進鄉村發展,先后涌現出一批先進示范村,如港城街道龍井村、樟村。
為進一步調動干部干事創業熱情,港北區推行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星級化”管理暫行辦法,搭建“黨建焦點書記抓”工作平臺,打造了一支有干勁、會干事、干成事的基層帶頭人隊伍。目前,該區102個行政村(社區)100%實現黨支部(黨委)書記、村(社區)主任“一肩挑”。推行組織提質、五旗爭創、先鋒隊伍、頭雁提升、先鋒陣地、紅色庭院等黨建引領“六大行動” ,著力提升黨建引領牽引力,繪就鄉村振興“作戰圖”,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抓好產業發展 助力高質量發展
7月26日,港北區在大圩鎮東塘村舉行稻蝦綜合種養產業發展項目開工儀式,這是該區全力落實市委、市政府打造“中國南方小龍蝦之鄉”決策部署、進一步推動稻蝦綜合種養產業發展的具體舉措。幾年來,港北區在加速、增量、提質上下功夫,深入挖潛一二三產,全力推進項目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動企業增產增效,持續激發市場活力,不斷增強發展后勁,鞏固拓展經濟增長的良好勢頭。
該區深化“米袋子”工程,落實好穩定生豬生產政策措施,穩定農業基礎。抓好工業運行,落實各項穩企促產措施,推動重點行業企業以及105家在庫規上工業企業滿產達產?!笆濉睍r期,港北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85%,連續3年排在廣西21個主城區前列;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7.5%,基本實現總量翻一番,總量連續3年穩居全市第一;固定資產投資總量不斷擴大,年均增長16.6%,連續5年排在全市前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創新高,是“十二五”期末的1.43倍,年均增長7.5%;縣域經濟考核連續2年排名廣西前三。
全面改革開放,擦亮營商環境“金招牌”,下好招商引資“先手棋”?!笆濉睍r期,該區累計引進招商引資項目212個,其中超億元項目152個、超10億元項目25個、500強企業12個,實現項目開工185個、竣工118個,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港北區搶抓工期、全力攻堅,在項目包裝策劃、項目建設進度、項目要素保障方面下大力氣,跑出項目建設“加速度”。今年港北區列入自治區層面的重大項目19個,截至5月底累計完成投資7.63億元;列入市級層面的重大項目236個,截至5月底累計完成投資41.45億元。
統籌城鄉發展 惠及民生增福祉
港北區推行城市管理網格化和精細化,實行“街長制”,扎實推進市容市貌整治工作,提升宜業宜居城市品質。大力推進政務服務智能化、標準化、便民化,率先把智慧政務服務延伸到村一級,從“一扇門”到“一張網”,方便群眾辦事。深入推進鄉村振興,不斷完善交通路網,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589公里,實現所有鄉鎮通公交車。
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堅定不移增進民生福祉,不斷擦亮高質量發展的民生底色?!笆濉睍r期,港北區投入財政扶貧資金3.73億元, 35個貧困村、30871名貧困人口成功摘掉“窮帽”,歷史性消除絕對貧困,在自治區扶貧成效考核中獲評“好”或“較好”等次。
“十三五”時期,港北區財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85%以上。新增城鎮就業1.95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61萬人。發放臨時救助資金890.1萬元,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98.5%以上,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比“十二五”增長57.08%。實施教育項目547個,新增學位超2.5萬個,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率118.4%,獲評為“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全國中小學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創新區”。實現“村醫通”直接結算,建成村級綜合文化活動中心119個、兒童之家125個,群眾幸福感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