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大林的人都知道,他學歷不高,畢業于玉林地區師范的圖音班,但經過多年的努力奮斗,獲得“莊重文學獎”和“銅鼓獎”等令人艷羨的驕人成績。他之所以獲得成功,是因為對故鄉熱土的深沉愛戀,是因為對桂東南那片浩瀚天宇充滿信心,是因為他虔誠執著地唱著原鄉的歌謠。其實,是原鄉還是異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對這片土地有沒有歸屬感。近年來,大林還陸續主編出版了《貴港歷代詩選》《貴港歷代文選》等挖掘地方歷史遺存的叢書,為守望地方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漓江出版社2020年9月推出的他的散文集《沒有電的日子》,凡約50多萬字,分“故舊往事”、“心靈絮語”和“大地履跡”三輯共132篇。雖然不能說字字珠璣,篇篇精品,但每輯中不乏令人眼前一亮怦然心動的作品。有的作品直抵人心撼人心魄,讀后令人情思俱動,感慨萬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就是好作品的審美效應,她能點亮讀者的心燈,照亮現實前行的路。 顯而易見,這部散文集中的絕大多數作品具有桂東南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濃郁的民俗風情,深刻地表達了作家對這片土地如宗教般的虔誠、對社會人生的獨特感悟和深沉嚴峻的思考,作家的歷歷心史跌宕起伏的人生命運和多姿多彩的生命軌跡一一呈現在作品里。 “故舊往事”是對故鄉故土故人的懷想,占全書的比例較大,是“重頭戲”。這些作品所揭示的生活真諦人生哲理對我們啟迪良多。開篇《沒有電的日子》寫記憶中兒時的故鄉,“沒有電的故鄉,是一幅幅水墨畫,淡雅,悠遠,明凈,單純,帶著苦澀的傷感,帶著饑餓和貧困的無奈,帶著青草牛糞的氣息和年深月久的印痕”。而如今那水墨長卷的自然景觀和生活場景已消逝在城鎮化進程的轟鳴聲中。顯然,溫馨的懷念里透出隱隱的憂思。文章中寫大林那一代少年時代就是沒有電的日子,沒有手機電腦電視游戲,和如今的年輕人相比,可能缺失了很多東西,但他們有很多東西是今天的年輕人所沒有的。那個時候,他們沒有手機電視和電子游戲,但他們沒有整天做不完的作業。他們沒有碰碰車、自行車,但他們上樹捉鳥下河抓魚,他們自制彈子和火藥槍,生活雖然艱苦,但他們同樣感到快樂。正如苦難并不是人類所希望的,但也正是因為苦難,才讓世界產生了眾多的文學作品。 《秋日還鄉》通過對故鄉的回訪,探詢人生的真正意義是什么,人生的歸宿在哪里。人的命運有時別無選擇,歷經坎坷磨難跌倒在路上,但跌倒后必須爬起來,在哪里跌倒就在那里站起來,絕不能被命運擊倒,勇敢地面對命運的挑戰,讓青春飛揚的生命綻放絢麗的花朵。正如文章的結尾寫道:“是果就要發芽,是花就要開放,是樹就要挺立,是草就要為春天綴上一點新綠。即使結局終歸腐土,但它們畢竟頑強地生存過。也許,這就是生命的全部真諦”。也許,還可以補上一句:是人就要挺直腰桿昂起高貴的頭顱,而這就是潘大林的生命書和人生宣言。 這是一篇具有形而上思辨色彩的文章,許多哲理性的句子可視為人生格言,如“時間是一柄冰冷而執著的銼刀——銼掉無數珍貴的生命和記憶。盡管如此,嫩紅的生命和更鮮活的記憶,仍會頑強地在人寰之樹上萌長出來,它們一點也不在乎等待在前面的終極結局是什么。對它們而言,生存的過程就是一切”。這激情與哲思融合的語言力透紙背,擲地有聲,在人的心壁發出冗長的回聲。 《農民的挽歌》寫對上一世紀八九十年代農村現狀的憂思和農民命運的思考。作者站在時代制高點,從整個中國農民階層來看,這四十年確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如果你將農民階層與其它階層對比來看,這個階層的收入又與他人拉開了更大的距離,當時的“三農”問題確實是個嚴峻的問題。所幸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及時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近年大力推進農村精準扶貧并取得卓越成效,如今全國已全面進入鄉村振興,形勢喜人。 《深埋在心底的歌》寫出對父親的摯愛與感恩之情。父親是他的啟蒙老師,是他人生的引路人。是父親的影響,讓他從小愛上了音樂。正如作者所寫道:“父親不僅引導我愛上了音樂,還教會了我勇敢”。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周遭寂靜,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風陰險地嚎叫著。父親帶著僅十歲的“我”上山打獵。他們穿過竹影婆娑的叢林,翻越亂墳密布的山崗,父親看出我有些害怕,就鼓勵說,男子漢要勇敢。雖然那次狩獵空手而歸,但自此后作者無所畏懼,成長為一個堅強勇敢的男人。 《作為女人的母親》寫母親“在父親離世之后”像“一個男人般存在”,“她就像一個奧特曼,在現實世界里無所不能,無往不勝”。母親“像男人一樣犁田耙地,像男人一樣打磚建屋”,母親還非常女人,會紡紗織布織襪繡花,還會養蠶做鞋,總之,鄉村里所有大小的事情都難不倒她,是村子里的大能人,女強人。作者字里行間,充滿自豪,洋溢著對母親深深的感恩和崇敬之情。讀罷作品,母親那高大偉岸的形象喚之欲出,雕塑般躍然紙上。 值得注意的是《銅州三人行》《想起容州兩個官》文筆老到犀利、文化積淀深厚,極見功力。兩篇力作,與稍后論及的《皇權的背影》《一位偉大的農民》《閱讀桂東南》《伏波千里照汗青》《大河磅礴走天南》等異曲同工,可統稱之為文化散文或學者散文。從這個意義上說,潘大林不僅是著名作家,還是有獨到見解的文化學者。以上提及的這些作品,文學性、史料性和學術性熔于一爐,自然圓融,水到渠成,充分體現了作家過人的才情識見,以及淵博的知識和宏闊的學術視野,從而使這些文章具有思想的沖擊力、歷史縱深感和形而上的哲學向度,這是潘大林散文中的精品力作,無疑將穿越時空而留芳千古。 《銅州三人行》享譽八桂文壇,其中倆人我較為熟悉。朱山坡是我南京大學文學院的校友,他由詩而小說,堅持“關注底層,透視苦難”的寫作宗旨和小說理念,“他以寫小說實現了自己精神世界的升騰,有一種破繭而飛的味道,成了新世紀里桂東南第一位走向全國文壇的作家”。如今山坡的小說高度在緩緩上升,必將成為矗立于八桂大地的一座小說奇峰?!扒逍训墓绰┳砜汀毙鞆娛琴F港新聞界和文學界的傳奇人物,是當今中國雜文界的翹楚?!八麑W識淹洽,目光敏銳,善于抓住一些小事做大文章,從中透出事關家國的微言大義”。徐強“目光敏銳”,“下筆尖刻”,敢于仗義執言,抨擊時弊,表現出人文知識分子卓爾不群質疑現實批判社會的精神品格。